中文(臺灣)

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表演藝術公開課開講 表演的魅力需要導演和演員共同成就

全文约2336字, 阅读需要6分钟
自誕生之初,電影的創作者就天然地分為了“臺前”和“幕後”兩類,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譜寫出一個個動人的銀幕故事,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段令人沉醉的光影之旅。作為“臺前”“幕後”的代表人物,演員與導演無...

自誕生之初,電影的創作者就天然地分為了“臺前”和“幕後”兩類,他們以各自的方式譜寫出一個個動人的銀幕故事,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段令人沉醉的光影之旅。作為“臺前”“幕後”的代表人物,演員與導演無疑是一部電影的靈魂,他們共同成就了表演的魅力,也讓電影真正成為“講故事”的藝術。

  為了拉近表演藝術與觀眾的距離,幫助青年導演、演員建立更有效的對話,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舉辦“電影表演藝術公開課”,邀請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教師劉天池、導演劉江江和演員黃堯向觀眾分享他們的從業經歷,解構表演藝術的核心與真諦。

  ▌用真實的態度演繹虛構的故事

  電影是虛構的藝術,是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藝術形式。用真實的態度演繹虛構的故事,是幾位嘉賓不約而同選擇的良方。

  導演劉江江分享了自己在電影《人生大事》裡幫助小演員楊恩又塑造角色的經驗:“我們用了大概20多天,不讓她看劇本,只是讓她習慣用方言。然後帶她打麻將、跳廣場舞,讓她更符合劇中人物形象。其實到開機之前也沒跟她說劇本的事,也沒跟她聊這是什麼角色,我們只是讓她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奶奶帶大的小孩。”

  劉江江

  說起如何說服演員朱一龍出演《人生大事》,劉江江說他所能做的就是一遍一遍地修改劇本,“我覺得還是我們的劇本打動了他。”為了讓朱一龍跟楊恩又這對新鮮的組合之間碰撞出火花,劉江江說朱一龍為了幫助入戲和醞釀情緒故意製造隔閡,從而激發了楊恩又的真情流露。

  演員黃堯同樣是以“真實的態度”打動了導演張律,從而獲得了出演《白塔之光》的機會。在面試《白塔之光》時,並沒有正式的試戲等常規流程,她在一個咖啡館以最自然的方式與張律導演見面,用最接近她真實的狀態和張律導演溝通。用她的話說就是:“我瞭解張律導演的作品,他就是非常自然、非常生活化的那種風格,所以我覺得他也想要見到我最真實最自然的一面。”

  活動現場

  作為深耕表演藝術教學領域30多年的資深教師,劉天池老師也同樣強調“真實態度”的重要性:“不管是未來年輕導演,還是我們的青年演員,用最真實的方式,可能更能獲得踏入電影藝術之門的機會。”

  ▌相互信任 彼此成就

  導演與演員的相處方式一直是行業內津津樂道的話題。演員作為詮釋角色的人,他所要塑造的人物來自於導演的內心,是其精神世界的投影,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導演自身的烙印。但同時,演員塑造角色時又必須深入體驗、領悟,傾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。談到這其中的複雜關係時,劉天池老師給出的秘訣是“信任”。“一個導演如果連自己選擇的演員都不能夠完全信任,那沒有辦法繼續後面的合作。”

  演員黃堯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印證了劉天池教授的觀點。她坦言:“信任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。從導演身上感知到他們對我的信任,這是我作為演員最大的信心來源。”在入行之初,黃堯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自信心不足,這也使得她在片場很難全神貫注地表演。“我總感覺有人在觀察我、評價我,但我知道這其實是我自己在評價自己。”在不斷感受到導演對她的信任後,她逐漸扔掉了這種對自己審判的目光,開始盡全力演繹角色,並享受表演的過程。

  針對青年演員,劉天池教授提出了一個幽默而直白的建議:“各位青年演員,在片場請儘快讓手機遠離你。問自己‘當下,我要做什麼’,把監視、評價的權利留給導演。”

劉天池與黃堯

  劉江江導演也分享了自己在給演員講戲過程中的小技巧:“我會著重講這個人物的前史,而不是籠統地講故事。這個人物之前做了什麼,現在為什麼這麼做,這些都是對演員有用的資訊。”

  ▌即興表演 現場指導

  表演從來都不是紙上談兵。對於演員來說,在規定的情境中塑造角色才是這一職業的“前線戰場”。本場表演藝術公開課上,劉天池教授向觀眾徵集了“應聘時的冤家路窄”和“金鐲子丟了”兩個命題情境,邀請現場的青年演員參加表演。

觀眾即興表演

  表演結束後,三位嘉賓給演員們提出了中肯的評價和建議。

  劉江江導演談到,一名導演最重要的就是給自己的演員釋出明確的“任務”:“首先要完成編劇,要給演員更多的支點。比方說這個戲的,到底應聘成功了沒有?其實是得給演員一個任務,我覺得需要更多資訊給到演員。”

  “導演在試戲的時候要明白,作為演員更需要具體的資訊。”劉天池老師表示:“這些資訊給到演員的時候他們就會有一個靶點,必須奔著那走。我們到劇組的時候,兩個陌生演員恰巧拿到同一場戲,如果說這場戲開始就是陌生人關係的話,那麼沒問題,我不需要了解你,因為我只要當場瞭解你就行了。但如果給了一個非常複雜的前置人物關係,而且兩個人彼此還有過節,我就必須對你如數家珍。不管什麼時候,先確定人物關係,再解決跟對手演員之間的關係。”

  演員黃堯也以拍攝電影《白塔之光》時導演張律對她的引導為例,講述“任務”的重要性:“張律導演可能會突然間說:‘黃堯,一會兒你做一個把帽子摘下來放到桌子上的動作。’這是基於人物她的性格,她的平時處事風格會讓她突然做出這個動作。”

  活動最後,劉天池老師對即興表演環節進行總結:“一定要記得‘任務’,只有在絕對相信你要完成‘任務’的前提下,你才有可能明白別人說了什麼、我要去做什麼、可能被改變的是什麼。導演給了你這個‘任務’,那麼在這個情境裡邊,你只能相信‘任務’。”

  ▌角色才是王道

  作為一部電影中的核心角色,導演對於指導演員塑造人物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,正是導演和演員的通力合作,才成就了表演藝術的魅力。那麼導演是不是必須會演戲?面對現場觀眾的提問,幾位嘉賓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  導演劉江江調侃自己不會演戲,但也成為了一名導演:“我覺得導演他的工作是做出選擇,好的導演肯定他的選擇是最重要的,不管在審美上還是在‘度’的拿捏上。不是所有的導演都是好的演員。”

  觀眾互動

  劉天池教授對劉江江導演的觀點表示贊同:“在全世界範圍之內,導演都是分‘不會演戲的但是懂戲’和‘懂戲的同時也能演戲’兩種。導演和演員都是二度創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,兩個人最終都要懂戲、懂人、懂形象。只有在這個前提下,導演和演員之間才能共建出一個很好的工作狀態。導演未必能夠有準確的表演處理方式,但是他必須懂得正常生活那些行為,乃至於人性當中的情感等。他必須非常敏感,才能夠跟演員交流。導演不能夠單純是個哲學家,更應該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專家,才能夠跟演員產生化學反應。”

  源於生活,不止於生活;始於表演,不止於表演。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表演藝術公開課上,三位嘉賓分享的不僅是他們的經驗,更是從業的態度——專業、專注、專心於銀幕。讓我們一同期待“表演藝術公開課”再度開講,一起聆聽銀幕內外的精彩故事。

相關人物